我國尼龍6切片聚合起步于上世紀50年代,經60年發展已成全球最大的生產國和消費國,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海陽科技1970年順應國家“化纖代棉”戰略的推行,踏入尼龍6行業,與我國尼龍6工業共同走過了三個發展階段。
海陽科技尼龍6原料儲存中心
資料顯示,1958年我國從民主德國引進聚合設備,在北京合成纖維實驗廠建成了第一套尼龍6切片聚合裝置。60年代,我國先后引進部分小型聚合裝置,通過消化吸收國外技術,到80年代初,先后在天津、錦西及山西榆次、湖南岳陽等地建成了一批尼龍6切片聚合生產企業。
有光尼龍6切片
受制于國外技術封鎖,原材料已內酰胺嚴重依賴進口,產量低、成本高,行業發展緩慢。海陽科技1967年組織專人赴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遼寧錦州化工廠考察,自己動手,土法上馬,新上了一套小型聚合裝置,于1970年10月開出,成為當時為數不多的尼龍6切片聚合生產企業。
八十年代早期尼龍6聚合裝置
進入80年代后,隨著改革開放步伐加快,我國尼龍6工業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特別是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先后從歐洲、日本等地引進了一批在當時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裝置及技術工藝,如南京、岳陽從荷蘭DSM引進的HPO工藝5萬噸/年己內酰胺裝置,石家莊從意大利SINA引進的甲苯法5萬噸/年己內酰胺裝置等,我國的尼龍6切片的產量、質量、消耗及經濟效益得到了顯著的改善和提高,進入了初具規模的第二個發展階段。
八十年代早期尼龍6聚合現場
這一階段,我國的尼龍6工業基本形成了規格、門類較多,民用絲、產業用絲等均可生產的產業結構,尼龍6切片聚合具備了一定規模,但上游原料己內酰胺仍受制于國外企業,嚴重制約了產業的發展。
七、八十年代尼龍6聚合設備
這一階段,海陽科技淘汰了土法設備,相繼新上了兩套尼龍6切片聚合裝置,年產能由七十年代的100噸左右發展到九十年代的7400噸左右,于1993年進入中石化南化公司,成為其下屬子公司。
中國全球最大的己內酰胺生產商恒申控股(來自網站)
自21世紀初到今天,我國尼龍6切片聚合生產呈現國產化進程加快、產品質量不斷提升、產量及消費量穩步增長等特征,進入了快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
2002年,中石化與荷蘭帝斯曼合作,推動了己內酰胺產業的大發展,尼龍6切片原料依賴進口的現狀逐漸被打破。
新世紀尼龍6聚合控制中心
2010年我國己內酰酰胺生產技術封鎖被打破,一大批頗具實力的民營企業投資新上了己內酰胺裝置,己內酰胺產量首次高于當年進口量,我國尼龍6工業快速發展,截至2019年,尼龍6切片年產能達380萬噸。
新世紀尼龍6萃取、干燥現場
21世紀初以來,海陽科技經歷了兩次改制,2006年離開南化公司,2020年成為民營股份制有限公司,確立了以錦綸6為主業的科技創新發展戰略和“中國錦綸行業領跑者”愿景,經歷了低成本擴張、轉型升級等發展階段,增建8套大型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聚合裝置。
尼龍6切片包裝現場
50年的專注發展,海陽科技旗下“海陽”牌尼龍6切片年產能達34.5萬噸,居國內行業第三,品種上不僅有大有光、半光等常規品種,覆蓋纖維、工塑及薄膜等全應用領域,而且研發的原位共聚尼龍6/66、原位共聚尼龍6有色等差異化新產品,填補國內空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跟隨我國尼龍6工業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