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尼龍6行業盡管發展速度較快,但總體規模上與滌綸仍相差甚遠,兩者的產能和銷量差不是縮小而是在擴大,錦綸6產品居高不下的價格已經制約了行業的發展速度。而尼龍6行業上游CPL主導市場價格的波動,未來行業要進一步健康、快速發展,原料CPL應長期走下降通道。
尼龍6性能上無論是耐磨性還是染色性都遠好于滌綸,之所以發展遲緩,最核心的問題是下游聚合工廠及紡絲、工塑企業無法掌握上游原料,上游多以國企為主,這類企業往往以自身利潤最大化為導向,不關注下游的長期健康發展,需求一旦改善,就大幅提價,相比滌綸,贏利長期處于暴利狀態,尼龍6接近滌綸2倍多的價格嚴重制約了它的應用推廣。
江蘇海陽認為,四大理由,尼龍6原料價格應長期走低:
一、國內CPL生產技術壟斷格局被打破,民營CPL生產企業后來者居上,恒逸、神馬和恒申各100萬噸以上的三大聯產基地,完全有望幾年內再造上游,復制數年前民企大舉進軍滌綸行業局面,徹底打破束縛行業多年的成本瓶頸,激發尼龍6行業未來的高增長。
二、未來三年CPL新增產能達到160萬噸,為現有總產能的1/3。新投產裝置在原料成本、物耗能耗、折舊成本、運輸費用等方面優勢明顯。
1、氫源低價、輔料再利用等帶來的成本降低。己內酰胺合成中最重要的原料就是氫氣,目前煤制氫成本比天然氣制氫成本低約0.3元/立方米,對應單噸成本下降約600元。大多煤化工CPL生產企業其蒸氣、熱能、電能等都可實現配套利用,成本優勢更突出。新上產能氫源充足,成本低于老裝置。
2、工藝技術改善帶來的成本下降。目前我國新上CPL裝置均采用主流的苯制環己酮加氨肟化工藝,從苯制環己酮的生產方法可分為氧化法和部分加氫的水合法,水合法單噸成本可下降900元/噸。由環己酮制己內酰胺其中氨肟化法最早由中石化研究開發,目前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基本實現國產化,成本相比老工藝大幅下降了1100-1200元/噸。
3、新增產能規模效應帶來成本優勢。10萬噸CPL產能的投資約20-25億,而20萬噸產能和40萬噸產能的單噸投資額約1.8萬和1.5萬,以十五年折舊測算,單噸折舊成本可下降300元和500元。
4、新上產能的大型民營企業如福建恒申控股集團這類企業架構更為精簡,人員薪資水平合理,人員負擔較小,在精益生產管理上水平和效率更高,人工成本和管理更有優勢。
綜上,國內新增CPL產能成本降低2000元/噸條件完全具備,行業上,尼龍6產品價格長期走低基礎牢固。
第三、環己酮產能瓶頸有望打破。目前,國內環己酮產能約400萬噸,僅己內酰胺和己二酸的名義需求就高達約500萬噸,供需缺口極大,而環己酮和純苯價差接近6000元,相應加工利潤高達3500元,而己內酰胺和環己酮價差約為5000元,相應加工利潤只有1000元左右,可以說整個尼龍6行業都在為上游環己酮打工。而新投產的己內酰胺產能基本上都實現了環己酮配套,原料自給,產能瓶頸有望被打破。
第四、尼龍6行業唇忘齒寒,合作產生共贏。國內尼龍6行業下游不能掌握CPL的生產技術與資源,上游尚不具備下游的市場和產品開發能力,行業上打通尼龍6全產業鏈的企業僅有福建恒申等個別企業,(恒申控股集團恒申于去年成功入股國內尼龍6聚合產能外銷量第一大企業,江蘇海陽化纖),長期看尼龍6上、下游合則雙贏,斗則兩輸。
尼龍6與滌輪近五年價格波動采集的150個數據表明,尼龍6切片與聚酯切片的價差總體上在走下降通道。近期,國際石油價格持續反彈并創下半年以來的新高,但尼龍6切片價格上漲艱難,下游需求跟進無力,而尼龍6行業總負荷也持續走低,這也是尼龍6產品價格長期走低的特征之一。